虞姓的由来是什么?
1、源于姚姓,是姚姓的分支,出自上古五帝最后一位禅让制帝王舜帝姚重华之子商均,以国名为氏。舜帝有号称有虞氏,故舜帝又称虞舜,是虞姓人的始祖。禹治水有功,舜帝在年老时将帝位禅让大禹,大禹又将把舜帝的儿子商均封在商,建立虞国。虞国君主的后裔子孙,多以国名“虞”作为自己的姓氏,称虞氏,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,正确读音作wú,今读yú亦可。
2、源于子姓,出自商、周时期古矢国,属于以居地或国名为氏。
矢国,是商王朝时期即已经建立的古老诸侯国,因支持周武王伐纣,故而在西周初期仍被封为诸侯国。矢国灭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据,但是按史书的记载,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六年(公元前776年),秦襄公迁国都于汧邑,故矢国之地已经成为秦非子(秦嬴)后代的重要发祥地,说明矢国灭亡于周幽王十一年以前。矢国被灭亡后,国君王族后裔子孙及国人成为秦国之民,其中多有以故国居地为姓氏者,称虞氏,正确读音作wú,今读yú亦可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,世代相传至今。
3、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初年仲雍庶孙的封地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
西周初期,周武王姬发封仲雍的庶孙于虞(今河南安阳),建立了虞国,为公爵,称虞仲。在史籍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中记载:“周武王克殷……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,故夏墟,是为虞仲,列为诸侯。”周惠王二十二年(前655年),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,不顾大臣们的反对,大开国门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晋国军队,还帮助晋国军队攻虢国。而晋军在灭了虢国后,在回师途中顺手灭了虞国,取回了宝马珍玉,留下了千古成语“唇亡齿寒”、“假道灭虢”。虞国被灭后,虞国的人民遂以国名为姓氏,称虞氏,以念亡国之痛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yú。
4、源于姬姓,出自周文王父季历之兄泰伯所建虞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
虞国,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,两周时期虞、吴为同一个字。在史籍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中记载:“自太伯作吴,五世而武王克殷,封其后为二:其一虞在中国,其一吴在夷蛮。周武王克殷,求太伯仲雍之后,得周章,周章已君吴,因而封之。”当年的吴国一直就称作“虞国”,称“吴国”是战国末期史学家们的事。周元王三年(473年),越王勾践在经过多年准备后,一举灭了吴国,吴王夫差自杀。亡国后,有吴国王族子孙及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,称虞氏,战国末期多改为吴氏,但仍有矜持虞氏不变者,世代相传至今。
5、源于官位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虞衡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虞衡,亦称虞官,史西周初期由周召公设置的一种官职,就是负责掌管山林大泽(湖)中各种材质的官吏,诸如林木药材、奇花异草、飞禽走兽、美玉矿产……等等,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,职如今天的林业部与国土资源部部长。在典籍《易经·屯卦》中记载:“卽鹿无虞。谓虞官。”在典籍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中也记载:“虞衡,作山泽之材。掌山泽者谓之虞。”在虞衡、虞官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虞衡氏、虞官氏,后简化单姓虞氏。
6、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满族虞佳氏,满语为Yugiya Hala,祖先原为汉族,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,融入鲜卑,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,世居鄂克敦城(今吉林敦化敖东城)、裕发(今吉林辉南)等地,清朝中叶以后冠回汉姓为虞氏。
7、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氏。
今瑶族、苗族、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虞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虞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全国人口有多少?
1、宋朝时期,虞姓有近125000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6%,排在大姓姓氏中第98位。当时四川为虞姓第一大省,约占全国虞姓总入口的43%(54000人)。全国虞姓主要聚集区在四川、北方和江浙地区。2、宋朝至明朝,虞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,中国姓氏人口排序明朝虞姓排名在150位 。明朝时期,虞姓人口大幅下降,大约只有9 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%。
3、《百家姓》虞姓原版排名161位《百家姓》是北宋时吴越钱塘地区的人编写的。
4、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虞姓排名第268位,31万。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24%左右。
5、2013年虞姓排名246位。
6、约在2015年虞姓占全国人口姓氏的第244位虞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024%,总人口大约在38.1万。 (钱文忠)
7、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十三亿七千万(1370536875)人。虞姓排名第268位。
8、来源于百家姓大全 911查询:虞姓 百家姓排名
最近40万人,251位 来源于常见姓氏(2024年初),2013年246位,2006年244位,1995年260位,1987年 269位,1982年153位,元朝79位,宋朝98位,北宋161位。